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24年國際學術論壇-在體微成像與傳感,暨生物醫學工程學院MED-X高峰系列論壇,于上海交通大學唐仲英樓C100會議室舉辦,論壇由億納譜創始人、上海交通大學錢昆教授主持,與會師生共同探討了在體微成像與傳感最新研究進展。
主題報告
來自直覺基金會(Intuitive Foundation)的Catherine Mohr總裁,作“Surgical Robotics Making images into data”的主題報告,深入探討了外科手術機器人如何通過將醫學影像轉化為數據,為現代醫學帶來革命性改變。她強調,醫學影像技術(如MRI和CT掃描)的發展結合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使外科手術機器人能夠實時解析和應用復雜的解剖數據,從而為外科醫生提供更精準的操作指導。這種數據驅動的方法不僅提升了手術的成功率,還顯著減少了患者的創傷和恢復時間。還探討了外科手術機器人在個性化醫療中的應用,通過分析患者獨特的生理特征,實現針對性治療。此外,展望了外科機器人在自動化水平提升、遠程手術以及資源有限地區醫療服務中的潛力,展示了科技在醫學領域的深遠影響,這一報告不僅體現了技術的現狀,也啟發了未來醫學發展的新方向。通過外科手術機器人將醫學影像轉化為數據,為在體微成像與傳感領域提供了一種實時解析復雜解剖結構的先進工具,從而支持更精準的微創操作和個性化醫療應用。
Catherine Mohr總裁進行學術報告
北京大學魏勛斌教授作題為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的主題報告,以小鼠皮膚熒光標記細胞計數為切入點,詳細介紹了在體流式細胞儀的創新技術,通過光學柱面壓縮形成測量視窗,并結合共聚焦光學技術對特定血管進行精準測量,從而實現循環細胞的在體、實時、無損、定量檢測。該技術不僅成功揭示了循環腫瘤細胞的晝夜節律,還展示了其在監測臨床試驗藥代動力學中的重要應用,為藥物臨床試驗提供了一種無創的檢測工具。此外,魏教授分享了在監測納米顆粒和小型細胞外囊泡研發中的最新進展,為在場科研人員帶來了新的思路和啟發。利用在體流式細胞儀實現循環細胞的實時、無損檢測,展示了在體微成像與傳感技術在動態監測和藥物開發中的應用潛力。
來自復旦大學的江一舟教授以“三陰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和精準治療”為主題系統地介紹了三陰性乳腺癌(TNBC)的分子分型及其臨床意義,強調了這一類型乳腺癌在生物學特征、預后和治療反應上的獨特性。江教授詳細講解了不同分子亞型在基因表達、腫瘤微環境以及免疫逃逸等方面的差異,并探討了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精準治療策略的選擇。他還分享了目前在三陰性乳腺癌治療中的最新進展,包括免疫療法、靶向治療及化療的聯合應用,并展望了未來個性化治療的方向。江教授的報告不僅增進了與會者對三陰性乳腺癌的理解,也為臨床實踐中如何進行精準治療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啟示。通過分子分型與精準治療策略,結合腫瘤微環境的分析,為在體微成像與傳感技術在腫瘤異質性研究中的應用提供了重要參考。
江一舟教授進行學術報告
來自復旦大學的仰大勇教授圍繞“細胞復雜環境中化學組裝難控制,與細胞交互水平低”這一問題,引出了DNA這一近乎完美的精準化學材料。隨后,仰大勇教授展示了雙滾環擴增這一技術,解決了傳統的滾環擴增技術的不可控問題,制備出可控組裝DNA分子網絡凝膠。仰大勇教授指出,雙滾環DNA水凝膠可以用于臨床樣本的診斷和疾病的治療。此外,仰教授錨定細胞功能的精準調控和基因藥物遞送的應用,展示了細胞內DNA納米組裝體的原位組裝。仰大勇教授特別提到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的端粒酶差異,并巧妙應用這一特性實現了DNA網絡在腫瘤細胞中的特異性組裝,為緩解傳統化療手段對正常細胞的不可逆傷害這一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報告最后仰大勇教授介紹了該技術在現有疾病上的有效治療效果以及前景。
仰大勇教授進行學術報告
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潘挺睿教授以“Iontronic intelligence-Enabled Medical Wearables”為主題,作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在報告中,潘教授深入探討了“離子電子學”(Iontronics)技術在智能醫療可穿戴設備中的原位檢測應用,尤其是如何利用離子導電材料與電子學的結合,推動可穿戴設備在健康監測、疾病診斷等方面的創新發展。他介紹了離子電子學的基礎原理,并闡述了其在傳感、能量存儲、智能反饋等方面的優勢,展示了這些技術如何使可穿戴設備具備更高的靈敏度、響應速度以及更長的使用壽命。潘教授還分享了在智能醫療可穿戴設備領域的一些前沿研究成果,強調了離子電子學在未來個性化健康管理中的潛力。此次報告不僅為與會者提供了新的技術視角,也推動了跨學科的創新思維,激發了大家對智能醫療領域未來發展的深入思考。離子電子學技術通過增強可穿戴設備的原位檢測能力,為在體微成像與傳感技術的便攜化與智能化發展開辟了新的方向。
潘挺睿教授進行學術報告
來自浙江大學的潘遠江教授以“先進質譜技術及其應用”為主題,作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在報告中,潘教授詳細介紹了質譜技術的發展歷程及其在現代科學研究中的廣泛應用,特別是在生物醫學、環境科學和材料科學等領域的前沿進展。他深入探討了先進質譜技術的原理,包括高分辨率質譜、質譜成像、定量分析等方面,闡述了這些技術如何幫助研究人員深入理解復雜的分子結構和動態變化。潘教授還結合實際案例,展示了質譜技術在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及疾病早期診斷等方面的具體應用,并展望了質譜技術在精準醫療和個性化治療中的潛在前景。先進質譜成像技術為在體微成像與傳感領域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分子級動態監測手段,在精準醫療研究中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潘遠江教授進行學術報告
會議小結
“在體微成像與傳感”論壇集中展示了領域內的最新技術與研究進展,體現了多學科融合的重要性。手術機器人結合醫學影像數據的研究,凸顯了在體成像對精準微創操作的支持作用。在體流式細胞檢測技術,實現了實時、無創的細胞和分子監測,為臨床診斷和藥物研發帶來突破。分子分型與組裝技術在腫瘤診療中的應用,深化了在體傳感對疾病異質性和個性化治療的推動作用。先進的成像和可穿戴檢測技術,則展現了在體微成像與傳感在健康監測和精準醫療領域的廣闊前景。隨著多學科協同創新的發展,該領域有望在個性化醫療、疾病早期檢測以及資源受限環境下的醫療服務中發揮更大的社會與臨床價值。